资阳市论坛

首页 » 问答 » 地理 » 党的历史我知道红色故事我来讲杨基柱一生
TUhjnbcbe - 2023/6/14 23:09:0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一个三五分钟的短视频

一则身边的红色小故事

渝中区*史学习教育“进网络”

将10部

“*的历史我知道红色故事我来讲”

红色宣讲故事“搬上”网络

让红色故事随时看、随身听

今日

让我们聆听第二期红色故事

由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杨基柱

带来的《一生甘为“孺子牛”》

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。在渝中区渝建村的一栋旧楼里,藏着一位“高龄网红”——杨基柱。杨老今年84岁,无论是服务部队、建设地方,还是服务社区、志愿奉献,他都兢兢业业、一丝不苟,捧回的一座又一座奖杯,更令他成了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。

年,他还作为“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”,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。

*报是他的“引路人”

年,杨基柱出生在四川省富顺县一个农村家庭,祖上三代都受穷。脸朝*土背朝天,一眼就望得到头的人生,并不是杨基柱年轻时候憧憬的未来。他下定决心,必须要用知识改变命运。

家徒四壁,交不起学费。一到夏天,杨基柱就去人家收割过的稻田里,捡散落的稻谷,拿回去让母亲晾晒干,交给先生充作学费。

在读私塾那几年,杨基柱极为刻苦,熟读《春秋》《左传》《诗经》等经典著作。解放后,他顺理成章当选为乡里的“儿童团长”,每周都会抽出三个晚上的时间,为乡亲们读*报,宣传*的方针*策。可以说,*报之于杨基柱,就像一个“引路人”,一副“望远镜”,引领着他把目光投向了山外的广阔的世界。

年,杨基柱中考落榜,亲友们都劝他学一门手艺谋生,但他坚决不从。心里隐隐有个模糊的念头:“我要跳出去,跳出去......”

“跳”去哪里呢?他也很迷茫。直到有一天,他从报纸上看到消息:朝鲜战场需要补充最后一批兵员。好男儿志在报国!杨基柱决定——参*,上战场!入伍后,阴差阳错,他分到了西南*区后勤*需部(后改为“总后勤部重庆办事处”),地点就在大坪。部队是团级单位,主要负责云贵川藏的物资供应。

杨基柱回忆,当时部队里文盲比较多,因而小学文化程度的他竟也成了小知识分子,深得重用,“我当仓库保管员、文书、文化教员、运输助理员,可以说身兼多职。”

杨基柱说,那时人年轻,浑身充满力量,很舍得干。尤其是一有任务,哪怕通宵达旦不睡觉,也要把物资收发好,没有半点怨言。“印象最深的一次是,我一个人负责12个车皮的物资采购,然后从重庆押运到*峡东兵站。一路上怕有什么闪失,我就买了一个闹钟,一个小时响一次,不让自己睡熟。干粮要少吃,水也少喝,尽量避免上厕所......就这样,我如履薄冰地坐了七八天长途,一粒粮食也不少地把物资送到了峡东兵站。他们给我写了表扬信,我回来以后,部队还给我颁了一个‘物资奖’呢!”杨基柱笑着说。

廉洁是*性的“试金石”

踏实、刻苦、有文化,杨基柱在部队里的形象好极了。*委看在眼里,就鼓励他:“我看你有使不完的劲儿,你想不想入*啊?”杨基柱咧嘴憨笑,大声说:“报告首长,我想得很!”

他欢欣鼓舞,连夜写了入*申请书。*治审查通过以后,部队在第三天就召开支部大会,确定杨基柱为发展对象。

“我要更加卖力工作,以报答*的培养。”入*、提干,杨基柱的*衔也升到了中尉。后来,杨基柱调到资阳基地兵站,担任组织干事。虽然职位变换了,但他很快适应,“不管把我放在哪个地方,我都要闪光。不管叫我做什么,我一点价钱都不讲,一定要干得漂漂亮亮的。”

说到做到,杨基柱很快就把组织工作顶起来了。因为工作表现突出,他顺理成章提为干部科长、*治处主任。

时间一晃就到了年,杨基柱从部队转业到地方,在重庆市市中区日用百货公司(今渝中区商委前身)当副经理。后来,他先后担任区劳动局副局长、局长,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。

从*员到*员干部,杨基柱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。“我可以说,为官20年,行得端坐得正。只要是不违规、不越权,该怎么办就怎么办。相反,如果事情超过了职权范围,对不起,那就毫无情面可讲。”

记者竖起大拇指,称赞他始终保持了共产*员清正廉洁的本色。但杨老却摇摇头说:“清正廉洁是*员干部最基本的要求,应该是常态现象,自己只不过是尽了本分,不值得特别夸耀。我是苦命的孩子,过去生活很困难,是*让我吃饱穿暖,还当上了干部。*是我的再生父母,我力量微薄,不敢说为*增光添彩,但是绝对不能乱来,给*抹黑。”

“爱管闲事”的“副厅级”楼栋长

鲁迅先生在《自嘲》中用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来比喻无私奉献的人。以前,记者脑海中的“孺子牛”,是课本里的焦裕禄,是电视机里的钟南山、李兰娟,现在,还有身边这些克己奉公的*员、默默无闻的社区志愿者,比如杨基柱。

年,杨老正式退休。辛勤操劳了大半生,很多人都觉得他该含饴弄孙、享享清福了。谁知第二天,他就火速去社区报到了!于是,七星岗街道华一坡社区多了一个“爱管闲事”的副厅级楼栋长。

他动员社区的13位老干部、老同志,组建了“老干部智囊团”,每周一次例会,为社区建设提供咨询服务,积极建言献策;他有两名子女是先天性聋哑人,因此他非常关怀弱势群体,建议社区成立“居家养老院”,帮助残障人士、孤寡老人打扫卫生,提供医疗咨询等;还建议组织空巢老人子女签订“承诺书”,以契约的方式提醒子女们“常回家看看”;他组织志愿者成立“便民服务队”,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服务;他还常常利用节假日,为辖区中小学生作了*品预防、心理健康等专题报告上百场……

这些年来,杨老为社区办的“小事”、实事和解的难事不胜枚举。他也因此先后获得市、区“十佳离退休干部”“文明市民标兵”“老有所为先进个人”“三好老干部”,以及“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个人”“全国第二届青少年普法先进个人”等荣誉。

其中最让杨老难忘的是,年,他被评为“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”,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。记者去杨老家里探访,那张总书记和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的合影,被精心装裱,挂在客厅正面墙壁的中央。

旁边还有一个小小的相框,里面立着一根缝衣针,上面依稀可见血迹。杨老说,接受表彰的时候意气风发,心潮澎拜,直到结束以后小腿疼痛难忍,才发现自己之前缝扣子的时候,不小心把针扎到肉里了!区老干局感佩杨老的坚韧和全情投入,就把这根针裱了起来,并为其取名“使命的力量”。

杨老老当益壮、老有所为,让街坊邻里和各界人士纷纷点赞。

每周一、三、五

大家可通过“微渝中”

1
查看完整版本: 党的历史我知道红色故事我来讲杨基柱一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