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天气炎热,气温节节攀升,
又到了一年一度贴“三伏贴”的时候啦。
“三伏贴”又名“天灸”(三伏灸),相传源于清朝,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法。冬病夏治法是根据祖国医学“冬病夏治”、“春夏养阳”的中医理论,利用三伏贴在每年农历夏季三伏对特定穴位进行贴敷,通过药物持续刺激特定部位,使局部皮肤发红甚则发泡,以激发经气,疏通经络,调节脏腑功能,恢复人体受损阳气,调整、平衡、增加机体抵抗能力,从而达到“未病先防”、“已病防变”和“瘥后防复”的效果。
“三伏贴”对所有人都适用吗?
“三伏贴”可疏通经络、调理气血、宽胸降气、健脾和胃、鼓舞阳气、调节人体肺脾功能,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加强,从而达到振奋阳气、促进血液循环、祛除寒邪、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。
贴敷属于传统中医外治法,综合了穴位治疗和药用治疗,也就是说,把药膏贴到穴位上,通过人体经络到达脏腑,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。
三伏贴老少皆宜,在夏季,针对病人的体质以及个体差异,对症下药,通过敷贴、针灸、中药调理等方法的治疗,来提高病人的免疫力,连续贴‘三伏贴’三年为一个疗程,使贴敷人群能够明显感到症状减轻,达到发病率减少或彻底根治的效果。”
为什么选择在三伏天贴敷?
中医讲“冬病夏治”,三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刻,人体气血旺盛,体内凝寒之气易解,对阳虚和内寒凝重的人群用补虚助阳的药物,能更好的发挥扶阳祛寒、储备阳气的作用。因此借用天气和药物两个热度祛寒化痰、治防寒病,能起到顺风使帆的效果。
三伏贴的适应病症有哪些?
冬病夏治系列疗法适用于阳气不足、肺气虚弱、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,例如“慢性咳嗽、慢性支气管炎、慢阻肺、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慢性鼻炎、鼻窦炎等。虚寒性胃痛、慢性肠胃炎、腹泻、消化不良、厌食等。颈椎病、肩周炎、腰痛、腰椎病、风湿病、类风湿关节炎、退行性骨关节病变等。月经不调、痛经、产后头痛、坐月伤风等寒症。免疫功能低下、体虚容易感冒者、阳虚体质、气虚体质、亚健康等”。孕妇及两岁以下的婴儿、热性疾病、阴虚火旺、孕妇、皮肤过敏、有疮、疖、痈、和皮肤破损者以及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、糖尿病等器质性疾病患者以及疾病发作(如发热、正在咳喘等)的病人应暂停贴敷。
不在三伏“头天”贴敷管用吗?
根据中医理论,三伏贴主分为初伏(7.17-7.26)、中伏(7.27-8.15)、以及末伏(8.16-8.25),每伏的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,此时敷贴效果最佳。当然穴位贴敷作为一种治疗方法,并不是只限于这三天,研究显示,只要在三伏期间贴敷,都有效,效果也差不了多少。
根据穴位的需要,不建议患者自己在家贴敷,如果一定自己贴敷,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弄清贴敷穴位。比如,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呼吸系统疾病,常选的主穴包括肺俞、定喘、膻中、膏盲、大椎、天突、涌泉等。
三伏贴一贴百用吗?
调查显示,在资阳市人民院预约三伏贴的人群中,老人和儿童是贴敷的主力人群,大都为慢性疾病。随着人们防病意识的不断增强,更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也加入其中。近些年,贴敷也越来越受阳虚体质和气虚体质的人欢迎。然而在一派贴敷的热潮中,三伏贴越来越被虔诚之人神化为包治百病的“神药”。其实穴位贴敷是有适应症的,肺结核或者支气管扩张症咯血属阴虚火旺型的病人,是不适宜贴敷的。还有发烧等急性热病患者也不适合贴敷,孕妇、严重心脏病患者也不要跟风贴敷。
穴位贴敷不会立竿见影,一般3年为一个小周期,冬季反复发作的一类阳虚寒盛慢性疾病,比如哮喘或者慢阻肺的病人,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治疗,长期用药会控制病情,治疗的目的是增强抵抗力,减少发作,而贴敷的作用在于调节和康复,很多患者把平时治疗的药物停用或者减量更是错误的做法。
因为三伏贴使用的药物大多有刺激性,贴敷后常常会起泡,所以在灸后需注意以下几点事项:
1
敷药前建议先洗澡或清洗干净要贴敷的穴位。
2
敷药当天避免吹电风扇、空调、不洗澡、确要洗澡,待取下6小时后用温清水洗浴。
3
如果局部皮肤出现瘙痒时,不要用手抓挠,可以用手掌轻轻拍打患处,防止抓拍后感染,贴敷之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重要的沉着,用湿毛巾擦拭即可。
4
贴敷时间:成人4—6小时,儿童1—2小时,贴敷4—24小时后,局部如果有发痒发热,皮肤发红为正常,不影响疗效,如果疼痛难忍,皮肤有大水泡,医院处理。
5
贴敷期间忌烟、酒、生冷、油腻、辛辣之品。
一伏:年07月17日-年07月26日
二伏:年07月27日-年08月15日
三伏:年08月16日-年08月26日
伏后加强:年08月26日-年09月04日
地点:资阳市雁江区车城大医院(原医院),
中医科(门诊三楼)、康复疼痛科(专科住院楼5楼)。
来源:资阳电视台全媒体中心
(感谢您的阅读)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