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阳市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古人是这样学中医的 [复制链接]

1#
北京一般好点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 http://m.39.net/pf/a_4570748.html
古人学中医,基本上都是这样一条路子,我们从八个方面来讲。第一,爬山采药。爬山采药就是把常见的一两百种草药认识一遍。*蛇出没的地方,周围常有蛇药,一个地方常见的病,那地方肯定有草医能治,或者周围就有治这病的草药。老师说,只要你把常用的当地草药搞懂了,那么当地常见的疾病就搞定了。采药肯定离不开对药物形状、颜色、气味的认识,比如这两天跟老师上山看射干,采覆盆子,挖菖蒲,折艾叶,剪松针,割忍冬藤,摘金银花等,这些只要经历过一次都会终生难忘的。药物的形态颜色记住了,可药物的四气五味呢?当然要靠嘴巴尝。王充说:“服百药之方,治百人之病。”老师提到刘力红先生跟李可老中医学医时,刚开始天天跟他们喝附子水,早上50克,喝到没事才敢放心给病人用药开方,我们也跟老师服穿破石水、鸡矢藤水、猪甲水……而这几天老师还给我们煮生半夏水喝,反复喝多次,没有*,才敢用。第二点是抓药。抓药用古秤,也是在练一个人的平衡与定力。老师说,药房里面抓药,要对药物有足够的尊敬,药物就是生命。抓药者手中每一个细节,都是关乎生命健康的。所以,抓药期间不能跟病人谈笑说话。而有些病人要催医生赶紧抓好药让他带走,这时抓药人也不能求快,好事都不在忙中求,求快就像开快车一样,容易出乱子。要按自己的节奏,不急不慢地进行,切勿被病人的言语情绪所影响。学习是不分场合的,抓药也是在学习,学习药性。随手抓出一味药,心中都要有这味药的“药性赋”,就是要对这味药的药性主治要有个大概的理解。这样在药房里面抓药,就基本有所获了。第三点就是熬药。熬药也是锻炼人的活儿。正如有学习意识的话,随时随地都是在学习。比如熬通草的时候,看到它色白通经络,通草可以在锅里面伸缩跳舞,一打开就像蚯蚓一样,蹦蹦跳跳,形象极了,看到这样的熬药现象,就可以想到通草能伸缩经络,通心入脑的机制所在。熬茯苓的时候,也要做个有心人。老师说,药物公司以前给的是四四方方的茯苓块,一两个小时,甚至是三四个小时都熬不透,可见茯苓块不利于药性的熬出,以后就进些茯苓片,就可以熬出很好的效果。如果自己没有熬过药,在药渣里面观察,掰过药渣,就很难分清茯苓块与茯苓片的差异。所以以后给病人开方抓药时,要把药掰一掰,搞碎了,这样关心就更到位了。又比如干姜,老师说,我们药房用的干姜一定要打粉。打粉的干姜,既节省药材,又容易熬透,没有打粉的干姜,你熬一两个小时都熬不透,这样你用打粉的干姜10克左右,效果比没有打粉的干姜30克、50克都要好。所以这熬药里面的细节,也可以决定用药效果的成败。第四点抄方。抄方号脉是跟病人接近,现场实战接触,直接建立临床思路。从诊断到治疗,理法方药,都要在一张处方单上体现出来,这就是中医。由于跟老师抄方,病人比较多,这时抄方的速度要稳定而飞快,所以需要下一番苦功,就是先抄死方,再抄活方。抄死方,是先拿几十张处方,一气呵成,把它抄完。抄活方,是直接上临床,老师说个方路,我们就把它抄下来。所以抄方,除了要有《药性赋》里面的基础,还要有《汤头歌诀》常用方的基础。老师说,抄方也要抓病机,中医是同证同治。就是说即便不同的疾病,有相同的证候脉法体现,用的都是相同的治疗思路。比如,口臭、呃逆。《病因赋》上说:“呃逆者,胃气之不顺。”失眠不寐。《病因赋》上说:“不寐者,痰火旺而血少。”这口臭、呃逆跟失眠似乎不相关。老师说,只要把握住它们寸关脉上越,胆火扰心,胆胃之气不降,这时都可用*连温胆汤,只不过口臭、呃逆的多加一些顺降胃气的药,如金果榄、赭石。而失眠的病人则多加一些交通阴阳安神的药,如合欢皮、夜交藤,或龙骨、牡蛎。这样,单用*连温胆汤这个思路,就可以解决好多疾病,不仅是口臭、失眠,还有头痛、目胀、胃痛、咽炎,这些疾病只要反映相同的脉势,用这几味药都可以搞定。大道至简,中医更是化繁为简。只要抓住主干,“千叶一枝干”,再复杂的疾病都好办。第五点是吊痧。吊痧既是治病,也是学习。拍打前后要号脉,懂得一些拍打的适应证与禁忌证。比如,气滞血瘀,正气足的可以拍打,而中气不足脉无神的就不适合拍打,还有一些高血压、心脏病、老年体弱病人都要慎拍,而血小板减少、骨质疏松等病症则不可以拍。临床上一些正气不足的病人,很难出痧,但他血脉却堵得厉害,这时该怎么办?那就是要先疏通再拍打,先帮他按摩引导放松筋络,然后再拍,痧就出来了。《内经》有个“通则不痛”的理论,在拍打之中非常好用。怎么样通呢?首先,要在神志上叫病人放松,松则通。其次,要叫病人深呼吸,呼吸顺畅,经络容易通开,顺则通。最后,拍打时是帮助病人打通经脉,当然也需要病人打通经脉,病人怎么配合呢?就是拍病人手后叫病人甩手,拍病人脚后叫病人跺脚,活动后气血流通更顺畅,这叫动则通。我们在拍打过程中,最深的体会就是把病人痧*病气拍出来后,病人通过甩手跺脚,又把这些痧*病气搬运消化掉。那些一个个突出的痧点,立即就消平掉,可见中医的经络是非常神奇的。那些精神上越放松,呼吸越顺畅,以及配合甩手跺脚的病人,治疗起来效果更明显。第六点是背经典。无名氏先生说:“经典是人生和人类历史的坐标。”老师则教我们要背《清静经》《道德经》,然后是《内经》。老师说,《清静经》是在更高层次上谈中医的,非常浓缩地把中医学的理法都包括进去了。老师说,就拿《清静经》“人能常清静,天地悉皆归”这句话来说,这就把无名氏的《内证观察笔记》里面大宇宙星辰对人身体的作用都说完了。老师又提到《清静经》中升清降浊的思想。开天辟地,是一个升清降浊。人疾病向愈,也是一个升清降浊。《清静经》上说:“降本流末,而生万物。”人的本在心脑内脏,末在皮肤四肢。所以治疗上热下寒这种时代最常见的病症时,老师用的就是降本流末的思想。把头面上的热气降到四肢下来,使寒热对流,则疾病不治而自愈。比如,病人痤疮、上火、咽炎,而手脚却怕冷,没有火气,这时老师往往用附子、龙骨、牡蛎、杜仲、桑寄生、川续断,这是在降本,然后用降香、丹参、牛膝、炒薏苡仁、泽泻,这是在流末,把血水中的浊气从上往下流,气血水一顺,身体寒热就平衡了。这种治法是按道家思路开出来的,跟一般医生见火泻火、遇寒散寒的思路完全不同。身体没有纯寒纯热,所以用药要道法自然,以一气引导相互对流,而不是一味或寒或热损伤身子。《孙子兵法》说,不战而屈人之兵,是最善战的。中医也是这样,用药如用兵,不用通过泻火伤身体,却能够把气机理顺,让炎症战火得到熄灭,这是善治疗者。第七点是每日必有一得。学中医除了读古书与跟师临床外,还有第三点最重要的,就是总结。学习就像在收割,收割需要沉淀,没有沉淀就像猴子摘玉米一样,走马观花,摘多少丢多少,虽然摘了很多,最后所得甚少。总结,就是把摘好的玉米装起来,摆放好。老师这两天将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借给我们,这本笔记本是老师以前临证读书过程中,很多心得药方的总结沉淀。这个本子,在古代来说就是一个医家最重要的心得体会与秘本。老师本子封面上写着:“业精于勤。”我们称老师这本笔记本为“集腋成裘本”,狐狸的腋毛集多了,可以成为最贵重的大衣。我们每日总结一得,一年就有三百六十五得,拿出来也是相当吓人的。古代的江湖郎中,凭一两个方路,就可以仗剑挂葫芦走江湖,何况我们这个信息如此丰富的时代,根本不愁没有好东西学,就怕没有形成那颗业精于勤、集腋成裘的心。老师很尊敬朱良春老中医,朱老是秉着“知识不保守,经验不带走”的弘扬中医之心,老师的任之堂也是向中医学子全面敞开,所以我们拿到集腋成裘本后,立即开始抄录起来。第八点是交流。交流就是用一个思想换取一个思想,这样你得到的就是两个思想。所以交流得越多,你的收获就越丰富。知识这种东西贵在流通,而不贵保守。自己的心得体会也一样,在交流中,会更加完善,焕然一新。比如说,老师跟一位从南方来的中药行家交流,大家你一个偏方,我一个验方,一来一去,就像古人对对子一样,在交流中便增长了见识,从中弘扬了自己的所得,也得到了别人宝贵的经验。这有点像武术家在切磋武艺,又有点像文人墨客在摘章对句,共同进步。但交流要做到一点,就是“勿羡己之长,勿攻人之短(《医家座右铭》)”。我们的交流一方面是听老师讲学,另一方面跟前来任之堂学习的学生交流,第三方面就是跟病人交流,久病成良医,许多病人治病的过程,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,病人对药物的深刻认识,是我们很难想象的。

猜你喜欢:

民间中医拿证难,难于上青天!

从民间中医考核上岗看中医的困境!

最好的全科医生就是中医,未来前途无量!

中医应全面终止《医师资格证》,改用临床考试!

世界都开放中医治疗,唯有中国还对中医设限!

与其规范“非法行医”,不如全面放开!

中国要实现全免费医疗,非中医不可!

治癌用西医必死,用中医应该这样治!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