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https://4001582233.114.qq.com/点击图片查看详情!
近日,小编闲来无事,在网上找了一些简阳各乡镇名称的来历,算是回顾一下简阳的历史吧,下面内容均来源于网络,或许有不精确的地方,欢迎你们在底部留言区发表自己的看法!完善出简阳人自己的历史,肿么样?
“简阳”之名始于民国二年,摘取简州和阳安之首字,命名简阳县,属川西道。简阳并不是“简之阳”的意思。
简州之名始于隋朝。当时隋文帝置简州,辖阳安、平泉(县治在今草池镇平泉村)、金水(县治在今金堂县淮口镇)三县。之所以名为简州,是因为境内有“赖简池”,而赖简即仰赖简雍功德之意。简雍,三国蜀汉*权主要文臣,曾在简阳为父母官,在简雍巷口有简雍墓,可惜在建国初期因扩建成渝公路被毁。
阳安之名始于西魏,恭帝二年(年)改牛鞞县为阳安县,并置武康郡(郡、县治今简城街道),以境内有阳安山得名。
01
简城沱东河谷平原,引沱江为弓,以鳌山为弦,恰似弯弓大展。此弓正对的绛溪,好比离弦之箭。若遇洪水,神似弯弓射洪状,射洪坝由此得名。年12月,简阳市调整行*区域,以射洪坝为中心建立街道,并以射洪坝为名。
01
简阳的母亲河沱江,从北至南穿境而过,沿河两岸冲积形成十数个河谷小平原,在县城以南十里那一处河坝最为宽阔,顺着走有十里长,横着走有十里宽,人称为十里坝。
以前十里坝以桂子桥为界,北部属简城镇,南部属新市镇。年12月行*区划调整后,十里坝全部划入简城街道。年4月简城街道一分为三,以十里坝为中心建立了十里坝街道。
03
从石桥铺往成都方向的官道,沿溪沟北溯,两岸杨柳依依,人称杨柳沟。年行*区划调整,石镇场镇被纳入城区范围,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街道。因地名制度死板,不能直接改称石桥街道,易以溪沟为名,称为杨柳街道。
04
古时简州城池周边有三条汇入沱江的美丽小溪,第一条在城北五里牌坊沟古折柳桥处,称前溪;第二条在城南五里白塔坝,称后溪;第三条在河东响水滩狮子桥处,称东溪。
据《宋史》载,北宋进士刘泾,南宋进士刘光祖及其族兄刘伯熊,皆简州人士,分别以“前溪先生”、“后溪先生”、“东溪先生”为号,后人称之为“简州刘氏三溪”。
东溪先生刘伯熊,是两宋更替之际蜀学代表人物,学术造诣卓越非凡、道德风尚闻名一时,著有《东溪易传》,广为流传。
东溪,即城东汇入沱江的小溪,镇以溪名。然其声名彰显,成为一地之名远播,东溪先生刘伯熊功不可没。
东溪镇*府驻地东迁至江南铺后,沿袭原镇名。
05
为方便人员和物资往来,古时官道设有驿站和市铺。有“十里一铺、五里一店”的说法,又按六十里设一驿。东大路是沟通成渝两地的官道,从成都锦官驿出发,经龙泉驿进入简阳,先后有石盘铺、赤水铺、石桥铺等,南出简阳县城有新市铺、花鹿铺等。
新市铺是相对简阳县城而言,这是一个新兴的市铺,故名新市铺。建镇后以铺名为镇名。
年4月,新市镇*府改驻杨家街后,仍沿袭原镇名。
06
沿东大路回成都,出县城五里即到牌坊沟,沟口有折柳桥。自唐始,折柳桥为木质廊桥,溪旁遍植杨柳树,并建有折柳亭。旧时送别有五里一亭(停)之说,送客至此,主人折柳相赠,而后驻足目送即可。
若亲朋感情甚笃,至此仍不足表达情谊,可再送一亭,在杨柳沟又遇小溪,溪上有石质拱桥。石桥或许是相对折柳木桥的一种称呼。镇以桥名。
年4月杨柳街道成立后,石桥镇*府驻地北迁,辖区也不含石桥场镇,但仍以石桥为镇名。
07
清朝有民谣:石钟对石鼓,不见钟来只见鼓,谁人识得破,金银万万五。
沱江边有一山,山顶有石似鼓,每当月圆之夜,石鼓照进沱江就会隐约听到撞钟的声音,可谁也没有见到过石钟。未修建石桥电站之前,沱江此段为滩流,水浅流急,因有声似石钟而命名为石钟滩。
石钟建场始于清咸丰年间,以附近河段“石钟滩”命名。
08
三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(年)建场。
因场外东、西、北三方各有水田环绕的小丘似星,人称“福、禄、寿”三星,因而得名。
东星在出场往踏水方向五里,在新元村境内,在三星中最为显著。西星在出场往平窝(去往简阳的古官道)方向五里,蟠龙寺附近。北星在出场往同合方向三里,已在修建公路时改变模样,遗迹难寻。
09
场中有小石桥,势低,水稍涨,乡人踏水方能过,故名踏水桥。
镇以桥名。
10
道家庙宇背倚之青山,似苍龙横卧,暗合道家经典,故以青龙镇以观名。
11
沱江自五凤溪流入简阳县境后,有大小两处渡口相距不远。古语曰“十年修得同船渡,百年修得同床眠”,能够同船而渡,实乃宏机巨缘。故沿大渡口建立的场镇称为宏缘场。
12
新中国成立后,县以下划区设乡,简阳县大致十里设一乡,类似古时之铺。三星镇以东12里,以邹家湾雷家祠为驻地,新建一乡,喻似三星区升起的一颗新星,故名新星。
13
同合乡在三星镇以北14里,建国前并无场镇。年,邻近数村议同,合为一乡,故名同合。
14
年初置镇,以禾丰为名,寓“人寿禾丰”之意。
年初置乡,驻胡家场,以平武为名,寓“四海归平,止戈停武”之意。
三乡合并为新的一乡。
相传,环溪清澈,至此萦迴,水底有巨蚌,蕴含灵珠。每当雨夜之时,有白光自水扶摇而上,划破夜空,闪耀如炬。庚即风萧马鸣,嘶嘶吭扬,蹄音踏踏,犹似奔腾。因故而谓此坝曰“金马场”。
乡境内卧龙山下有佛院普照寺,地势奇伟,香火旺盛。
年建乡时,*府驻地紧靠普照寺,以普安为名,寓普照一方永保安宁之意。年复乡后,乡*府驻地从普照寺迁至五里外县道螺简路边。
云龙年初置乡,以境内有云峰山、勾龙寺,两处名胜各取一字,得名云龙乡。
云龙镇*府所在地称勾龙场,因场中有勾龙寺得名。原寺中所祀之神曰勾龙,故名勾龙寺。勾龙是上古共工氏之子,能平水土,颛顼为帝时,举以为土正。天下赖其功,尧祠以为社。
镇因寺名。涌泉建寺历史可追溯到汉代,当地人传是蜀汉太子刘禅出生地。清代时重建,达到九宫八庙,规模宏大非凡。文革后,仅存川黔宫,几年前修缮后已向游人开放。
泉以涌名,或因“泉水盛大,如奔似涌”,拟或取“滴水之恩,涌泉相报”之意,未详,愿闻赐教。
略听平息才子王万洪介绍:简阳境内有兵匪骚乱,官民无可奈何。简州县令恳求乐至县令出面,果然马到成功,骚乱得以平息。为示感谢,简阳县划三个村赠与乐至县管辖,并以平息为一乡之名纪念之。
据王万洪介绍,所划三村并不与乐至县接壤,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。王万洪就是这里村民,所以他是生在简阳县,却是乐至人。
22
年置和平乡,年改公社,年更名塔子湾公社,年设塔子湾乡,年更名五合乡,年撤乡,年复置乡。
23
平泉镇建镇已有余年历史,自古就是川东、北咽喉要道和重要物资集散地,素有“扯不空的龙泉寺”之美誉,历史悠久,山川秀丽,人杰地灵,物华天宝。境内的龙泉寺(伍隍庙)建于清顺治年间(公元年),依山傍水,地势险峻,风格古朴,保存完好,是市宗教局批准的全市三大宗教圣地之一。传说龙泉寺有水泉叫平泉,镇亦因泉获名平泉镇。
24
环溪北岸有平坝一处,居民以施姓人家为多,故名施家坝。镇以坝名。
25
乡以寺名。安乐寺位于今五星乡荣玉村一社的一个小山上,初建于大明正统(年),民国初年(年)重建,至今有多年的历史。建寺寓百姓安乐之愿,名为安乐寺。
年乡*府驻地搬迁到王家坝,仍以安乐名之。
26
年设五星乡,年改公社,年复置乡,年撤乡,年再复乡。
27
年置乡,驻地在飞龙寺附近。乡以寺名。
28
相传刘备取西川时,张飞带兵于此,曾饮马于江,此河即称养马河。镇因河名。
29
石盘镇是东大道古驿站:成都--重庆的驿站。铺是一种驿站,不过驿较铺大。自成都锦官驿始,经牛市口、沙河铺、大面铺、龙泉驿、山泉铺、柳沟铺、茶店子、石盘铺、赤水铺、阳安驿(简州)从成都经简阳、资阳、资中、内江、隆昌、荣昌、永川到重庆的陆路官道称东大道,自古著名的铺石道路,全程里,是一条旅舍及轿子、滑竿诸种交通机关均设备齐全的主要干线路道。沿路许多乡镇因驿站获名,石盘镇亦因驿站石盘铺获名。
30
境内多周姓人家,沿周家祠堂形成场镇,名为周家场。乡以祠堂为名。
31
年初置乡,以境内有灵仙庙,得名灵仙乡,亦曾称灵仙庙乡。
30
乡场边有溪流汇入沱江,因水势盛大,被称为壮溪。年初置乡时,以溪流为乡名。
33
沱江石钟滩上游,有一个回水沱,传说是一只金母猪的猪窝,故名猪窝沱。据传发情时,都会衔草筑窝,若恰遇盛草之船,则会翻之取草。
年,以猪窝沱渡口旁边的场镇为驻地建乡,嫌猪窝沱称谓粗鄙,取猪窝沱自此平安之意,定乡名为平窝。
34
前面提到成都东大路,主线是经龙泉驿到山泉铺、茶店子、石盘铺、赤水铺,再到简州府。东大路还有南支线,从龙泉驿出来后,经柏合寺、长松寺翻山到简阳,途中有贾家幺店。后贾家幺店人气大涨,规模逐渐扩大,就成了现在的贾家镇。
东大路南支线,过贾家幺店十余里,有桥跨越溪流,以太平为名,寓天下太平之意。镇以桥名。
36
乡场上旧有老君庙,故称老君场。解放前场周有盐井口,统称“老君井”。建乡时,以老君井名为乡名。
37
据传蜀汉大将张飞曾在此扎营,有张飞营遗址。乡场上有真武宫、文武宫等武庙。
38
其地泥土宜于制陶,其民制陶技艺精湛。尤以坛罐制作量大质优,声名远播。窑在场上,称为坛罐窑,场亦因窑获名。
土肥地沃,物丰民富,素有“金坛罐”之称。
39
高明乡历史悠久,古为牛鞞县境,“三国”时期即为蜀国辖地。先人们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一些文化遗产。清康熙年间,先人们即在本乡时称张寺嘴的地方建起了寺庙,称之为张寺嘴庙。时人烧香礼拜,络绎不绝。在文革时期被毁。
40
年建海螺乡,年改公社,年复置乡,年撤乡,年复置乡。
41
境内有群山似佛掌五指,故名五指山,乡以山名。
42
三条岔沟汇成一坝,名为三岔坝。
三岔坝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修改水库时沉入水底,今为鱼虾所住。随即沿四号副坝新建一镇,仍沿用三岔为镇名。
43
巫昌友曾在散文《简阳草池随记》中提到,古平泉县时,县令曾在绛溪河边建赏鱼之池,供过往达官显贵取乐。因池中多京城带来的异草,初名异草池,后简称草池。
44
丹者,红色也。此山属龙泉山脉,山岭红色页岩裸露,远望如佛寺红墙断壁。每当旭日东升,红亮耀眼,擢为圣景,故名丹景山。乡以山名。
45
民国二年(公元年),落*桥人苏玉成,出任四川督*刘存厚副官。刘念其是同乡,从*饷中拨出三百大洋,在王成桥旧址重修石板桥一座,乡人感其恩德,将王成桥更名为玉成桥,并在桥头立碑,以彰其功勋。玉成桥由此得名,并沿用至今。
年,兴建玉成桥水电站,拆除了有近60年历史的玉成桥,筑一小坝,当地人称之为小桥。同年,在水坝50米的下游,筑一砖混结构的十二孔拱桥,是为新玉成桥。“二桥映月”成了玉成桥老街独特的风景。乡以桥名。
46
年设福田乡,年改公社,年复置乡。
47
年建乡,或寓新民主主义社会之意,命为新民乡。
48
场边有桥,常修常毁,后在桥基中加金镇之,乃固,不再毁。故名为镇金桥。镇以桥名。
49
初置于年,因三清庙附近山青水秀、风景秀美而得名。
50
境内多董姓人家,地势不高,却是绛溪与球溪的分水岭,恰似一埂,故名董家埂。
51
年初置乡,以*府驻地附近有老龙寺而得名。年与雷埝坪乡合并,几年后*府驻地迁雷埝坪,仍沿用老龙作为乡名。
52
年初置乡,以驻地附近有望水寺而得名。望水即祈雨之意。
53
石板凳镇原名兴隆场,始建于清乾隆三年(年),因往西路旁横摆有石条数根,供来往行人歇息,群众称之为石板凳。
54
据史料记载,几百年前,芦葭桥下场口芦家河上有座石桥“芦葭桥”。乾隆《简州志》记载,芦葭桥原作“卢家桥场”,清末时,由于入场道路的变化,芦葭桥的位置在现镇计生办办公楼下的小水沟上,由于建设场镇需要,把小水沟和桥一并掩埋了。今天到芦葭,已经看不到漂亮的石制“芦葭桥”了。镇亦因桥获名芦葭镇。
55
江源场以前名为新场乡(现镇上尚有老街名为“新场街”),清末民初全街毁于大火。重建后,为避火,以水命名,取名为“江源”。
56
年建乡,以*府驻地附近有永宁寺而得名。
57
建国初期,青年农民张泗洲于年3月在瓦子乡建立“张泗洲农业生产合作社”并自任社长,而后种植棉花获得丰收。年建立了人民公社,称为棉丰公社。
年撤销公社后,置棉丰乡,属石板区范围。年撤乡并镇,棉丰乡并入简城镇。
来源:大简阳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